采购退货 内容 退货 为什么在业务系统中会扯上成本核算, 从信息系统层次来看,我觉得有三个层次的系统(1) 解决数量问题的系统 (2) 解决数量,金额问题的系统.(3) 数量,金额,会计整合系统 第一个层次的系统是不管商品成本的,只管数量,因此在业务处理中可以不考虑那么多因素,只要把数量搞平就可以了,现在很多的商场管理系统还处于这个层次,只要看看他们发现库存不对时不分清红皂白就使用损溢单来调整库存就知道了. 第二个层次的系统是需要管理商品成本的,也就是能出数量,金额式报表的系统, 虽然只多了一个金额,其实系统复杂了很多, 首先必须选择库存成本的核算方法, 而对于同一种业务,每一种核算方法又可能使用不同的处理流程,而这些流程又必须反应到系统中,因此系统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成倍的提高,有人可能会说,库存金额不就是数量*进货价吗?其实他还完全没有弄懂库存成本是什么? 这样说还差不多,库存成本金额=数量*算法加工后的单价,至于算法有那些,对于业务有什么影响,大家还是找会计书看吧,有几大章讲呢!目前国内很多ERP也只到这个层次而已. 第三个层次应当是比较理想的,也就是整整实现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管理, 财务的信息完全是通过业务来实现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是说业务的任何一项有关资金流的动作都必须反映到财务, 比如: 采购进货 反应到财务就是一张:借: 库存商品;贷: 应付帐款。的凭证,这张凭证可以是自动反应到总帐的,也可以是人工确认到总帐的,国外的ERP系统多采用前者, 国内的做到这一层次的还不多,做到的也一般采用后者, (没办法这是国情,企业有太多的"例外"需要调整,国外的模式到国内来绝大部分是使用不起来的). 这个层次系统的难点在于,每一个和资金流相关的业务步骤都必须和财务处理相对应, 而且帐务处理是需要原始凭证的,你不能凭空调整一个数据: 例如当发现退货价格和进货价格不等时就不能简单的去直接调整库存成本, 还必须记录二者的差异,只有这样数据反映到会计系统时,系统才能将这个差异挂到某个费用科目下. 企业信息化管理追求的是业务顺畅,流程清晰, 真正实现:信息流, 物流与资金流三者的统一:信息流控制物流,物流反应资金流。物流,资金流又影响决策从而影响信息流, 这是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很多企业的追求, 不过看了大家的贴子发现即使很多专业人员对此认识也不是特别清楚. 退货 假设某商品当前的平均进价:10元。库存数量:100。库存成本:1000元。而之前很可能有过8元,12元等不同的进价。 现进行退货,在退货过程中,退货的单价还是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不一定能知道这批货的当时的实际成本。 如退货单价:8元,退货数量:60,退货金额:480。 库存成本:=1000-480=520元,库存数量:=100-60=40个 平均进价:=库存成本/库存数量=520/40=13元,这时很可能已经是倒毛利了。 再如果如退货单价:9元,退货数量:99, 退货金额:891。 库存成本:=1000-891=109元,库存数量:=100-99=1个 平均进价:=库存成本/库存数量=109/1=109元。 曾经有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在应用最有名的IT企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时,在电脑系统实际中单价常常出现天文数字,倒毛利比比皆是。 有库存金额没有库存数量,有库存数量却有负的库存金额, 在用加权平均(或移动平均)处理退货时,这些情况会频频出项。 我认为到目前位置,处理退货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退货当成出凭证。 用销售的方式计算库存的成本。将退货金额同退货成本间的差额,作为了退货毛利。 这样没有库存调整和销售调整,也不影响核算和结算。 此问题在于前期批次库存的不准确造成的。